我们小区有个妈妈群,大家经常会在群里交流些育儿经验,节假日也会组织一起出去遛娃。
清明节假期,群里的妈妈们就在商量一起带娃出去郊游踏青,沙拉妈妈说“你们去吧,这次我们家就不参加了”。
沙拉妈妈算是群里最活跃的宝妈了,最近一反常态,我担心是不是沙拉生病了,给娃送到幼儿园就赶紧去了她家。
沙拉妈妈一脸愁容的开了门,开始大倒苦水!
沙拉最近不知道怎么了,从春节后脾气暴躁了好多,在家一不开心就咬人,去幼儿园还打小朋友,小朋友们都不敢跟她玩,活脱脱个女霸王。
我都被老师叫过去好几次了!
低三下四的跟对方家长赔礼道歉,有一次都给小朋友咬出血了,我跑前跑后的带人家孩子去医院。
我是真怕带她出去玩,把你们的孩子也打了!
是啊,如果宝宝养成“打人”习惯,不仅会影响宝宝的人际交往,情绪管理,甚至会对未来的人格养成造成负面影响。
01—爸妈要调整心态
宝宝「打人」的确会让人感到着急烦躁,但实际上,在儿童时期,肢体冲突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。大多数“打人”行为都是有因可循的,宝宝也会在冲突中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,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。
所以,爸爸妈妈首先要调整心态,避免因为宝宝打人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。
02—观察宝宝攻击的原因
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“不带评论的去观察,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。”这也是爸爸妈妈最需要掌握的一个技能。
却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:宝宝为什么打人?
● 探索世界
“这是什么呢?”“他有什么反应?1岁左右的宝宝会通过“打人”来学习,感受世界。他们的拍打往往毫无恶意,甚至会表现出明显的试探和兴奋。
● 展示力量
“小不点,我才不要跟你玩!”“我更厉害!”从攻击中获得力量感,证明自己是强者,这不是儿童专属,大人亦会如此。这种展示力量的方式,虽然有时让人感到害怕,但是在宝宝自己受到别人的欺负时,反而能起到保护作用。
● 交往方式
“我们一起玩吧!”“大哥哥可以打人,我也行!”外向开朗的宝宝容易因为激动兴奋做出类似“打人”的动作,而有些宝宝因为想要融入团体(或觉得“有趣”),会模仿哥哥姐姐打闹的动作,因此被人误解。
● 表达情绪
“我担心他会伤害我”“我不喜欢他离我那么近”“我想让你看着我!”
宝宝会有各种情绪,当担心、愤怒、厌恶、焦虑等情绪出现时,由于无法及时调节情绪或用语言表达需求,宝宝就更容易本能性的用肢体来表达,出现攻击行为。
不同原因导致的攻击行为,处理方法是不同的。
所以,放下偏见,了解宝宝。这是解决宝宝打人问题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一步。
03—帮助宝宝减少攻击行为
以暴制暴
试图用暴力压制宝宝的攻击性行为,不但不会让宝宝“长记性”,还会让宝宝产生恐惧感,甚至会让宝宝认为「犯错就要挨打」。当宝宝遇到力量相对弱小的弟弟妹妹犯错时,也可能会模仿爸爸妈妈的暴力矫正方式,陷入恶性循环。
辱骂指责
视而不见
打闹助长
爸爸妈妈的反应是宝宝重要的学习途径。宝宝会通过观察爸爸妈妈的动作、表情、声音等细小特征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。如果宝宝在咬人打人之后,爸爸妈妈再玩笑一样的打回去,或笑着说“小坏蛋”,那宝宝就会开心的享受这个“打闹游戏”,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攻击行为是不对的。
√爸爸妈妈要这样做:
学习表达
当宝宝能够用语言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时,攻击性行为就会相应减少。而表达情绪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有情绪,知道这些情绪的名字。
所以,爸爸妈妈在宝宝打人的时候,可以先停止他的行为,帮助他冷静下来。如果宝宝比较激动,可以先带宝宝离开冲突的环境。然后用问句引导宝宝回顾整个过程。说出宝宝的情绪和可能出现情绪的原因,如果宝宝表示不同意,可以再试着跟宝宝进一步沟通。
让宝宝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理解。当爸爸妈妈和宝宝达成一致后,再一起想办法解决矛盾,如果宝宝比较小,可以直接给宝宝一些建议。
通过这样的方式,让宝宝知道,可以有情绪,但是有比打人更好的解决矛盾方式。
角色扮演
打闹游戏
打闹游戏,不仅可以让宝宝体验到力量感,感受打闹带来的激烈情绪,同时还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会控制自己的力量,掌握随时停止的技巧。枕头大战、追逐跑等游戏就是不错的选择。
,如“当有一个人喊停止时,所有人都要停下来”,避免因为过度兴奋受伤。
04—高情商父母必修情绪课
在近两年诊所心理咨询记录中,0-6岁孩子父母成为主流咨询人群
。他们大多是新手父母,有了孩子以后,身份转型,要承担共同养育,强调家庭教育责任。这个过程中,很容易因为经验缺乏,责任划分不清,或养育中牵扯出其它的家庭琐事而引发一系列不可调和的家庭问题,以至于需要心理咨询师来干预。
这两天,关于“2020年将是60年来最冷的冬天”的话题引起热议。
宝宝睡眠特别浅,必须妈妈抱着才能安心睡着,关于困扰很多妈妈的这个问题,各位宝妈应该怎么做呢?
这两天,关于“2020年将是60年来最冷的冬天”的话题引起热议。有相关气象专家推